国际教育合作再添新篇章!中德文化与教育中心张晋伟理事长率团访渝,推动西南地区国际化人才培养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4-21 12次浏览

ce28a1a6e3e6a38e0d8e87e4eb9ba363.png

当莱茵河遇见长江
在全球化的纵深发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推动下,教育合作已成为跨越国界、联结文明的核心纽带。2025年3月24日,中德文化与教育交流中心理事长张晋伟率团访问中国西部枢纽城市重庆,与重庆四所高校及多家企业代表展开战略对话。这场以"共筑教育桥梁,培育未来领袖"为主题的洽谈会,不仅是一次资源的精准对接,更是一场关于全球教育范式创新的思想碰撞。

破局:构建中德教育共同体

重庆,这座承载着长江经济带战略使命的城市,正以开放的姿态拥抱国际教育合作。重庆大学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其工科优势与德国工业4.0战略高度契合;重庆文理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理念遥相呼应;重庆市科能高级技工学校与财经职业学院则瞄准人工智能、康养护理、数字经济、绿色能源等未来赛道,与德国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领先经验形成互补。

61bc8847353572bee0592f1ed27258ad.png

                       ↑中德文化与教育交流中心&重庆大学建工馆交流现场

c346b357f695dd48119e237433f8d04a.png

                      ↑中德文化与教育交流中心理事长携部分代表参观重庆大学建工馆

中德文化与教育交流中心理事长张晋伟指出:"德国教育体系的严谨性与中国市场的动态性相结合,将重塑全球人才培养标准。"这种合作已超越传统"输入-输出"模式,转向共建课程体系、共享科研平台、共塑质量认证标准的深层次融合。

德国工商大会数据显示,在华德企本土化人才缺口年均增长15%,在渝落地入驻的德企超过了90家,仅次于太仓,这种需求倒逼教育合作必须嵌入产业真实场景,而德国重庆科能高级技工学校工会主席毛燕平提出的"订单式德语+技能培训",正是这一趋势的生动注脚。

7f3b17eabcc7fb73a81c6ef0100fdd68.png

                            ↑中德文化与教育交流中心&重庆科能高级技工学校座谈会

纵深:从师生交流到系统化能力建设

会议聚焦的"高校师资培养计划"被视为关键突破口。中德文化与教育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德国)徐佩琦强调:"教师是教育生态的根脉。我们将引入德国教师发展学院的模块化培训体系,结合中国高校实际需求,打造'双师型'国际化教师队伍。"

在学生培养维度,双方拟构建"3+1+2"贯通式培养通道:3年国内学习、1年德国实践、2年硕士深造,实现语言能力、专业技能、跨文化素养的阶梯式提升。重庆文理学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唐典勇表示:"这种模式将为我校学生打开通向欧盟高端就业市场的大门。"

465d6020b76ed4d2f2eabf1f7660d171.png

                         ↑中德文化与教育交流中心&重庆文理学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座谈会

共振:教育链与产业链的跨国协同

企业代表的深度参与为教育合作注入产业动能。重庆国际经贸文化促进会监事长唐薇提出建立"中德产教融合创新基地"的构想:“从新能源汽车到工业互联网,校企联合研发中心将成为技术转化的加速器,同时对标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将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训相结合,形成“双元”结构,打通欧盟就业通道。

fb9f76d25a3cf4cff84201456525cf8b.png

未来:以教育合作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

张晋伟理事长在总结中强调:"在气候变化、人工智能等全球性挑战面前,中德教育合作承载着培养'全球问题解决者'的使命。"中心计划于2026年启动"长江-莱茵学者计划",每年支持100名青年学者开展跨国联合研究。

站在人类文明对话的高度,这场山城会谈揭示着教育国际化的新范式——它不仅是知识与技术的流动,更是价值观与方法论的深度融合。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的未来》报告所言:"教育必须教会我们如何在一个相互依存的世界中共同生存。"

f60518b3911044ea33e6d3053302e28e.png

以教育之名,向未来作答
从重庆出发,中德教育合作的航船正驶向更辽阔的水域。当德国精密制造精神遇见中国创新活力,当欧洲百年教育积淀碰撞东方智慧,这场跨越大陆的对话,终将书写出人类共同发展的新篇章。因为教育的终极使命,从来都是让不同星辰的光芒,照亮同一片人类文明的天空。

 

上一篇:无

下一篇:无